说到林彪这个中国近现代史上争议很大的角色,很多人都搞不明白他究竟是功劳更多,还是过错更重。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林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林彪立下的功绩是不可否认的。"
斯大林曾经称赞林彪,称他是一位无人能敌的军事统帅。
在建国前的战乱时期,林彪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解放战争期间,他指挥东北野战军从中国北方一路南下,接连取得多场战役的胜利,为全国解放作出了重要贡献。
林彪作为公认的军事奇才,在指挥作战时始终依赖两样关键法宝:一样时刻伴随左右,另一样同样寸步不离。
林彪打仗总能赢,他到底有什么制胜法宝?这两个关键要素,一个是他必须依靠的,另一个是他绝不能舍弃的。那么,这两样东西到底是什么?它们与林彪的成功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离不开的秘密武器】
1937年9月23日,在收到朱德和彭德怀下达的让第115师在平型关、灵丘一带阻击日军的指示后,林彪和聂荣臻迅速召集会议,研究制定作战方案。
林彪亲自带队,多次到平型关附近勘察地形,最终与聂荣臻商定了行军路线和作战计划。
临上战场前,林彪专门叮嘱负责战后清点的战士,务必把他要的东西完好无损地带回来,绝对不能出任何差错。
经过一场残酷的厮杀,林彪顾不上喘口气,立刻跑到打扫战场的同志面前,急切地问道:“有发现没有?”
林彪对某样东西格外上心,引起了周围人的兴趣。大家都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宝贝。可当他们亲眼见到时,却大失所望——原来让林彪如此在意的,不过是一张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地图。
但林彪才不在乎别人怎么想,他兴冲冲地拿着地图回去,反反复复看了好多遍。等到该交上去的时候,他还想跟周恩来商量,看能不能再多留一阵子。
林彪对那张地图视若珍宝,其实地图本身没什么特别之处。关键是他本人对地图特别着迷,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和他并肩作战的战友都清楚,林彪每次指挥战斗,地图从不离手。在他看来,地图就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法宝,少了它,仗就不好打了。
没人清楚林彪是从何时起对地图如此依赖的,但可以肯定的是,早在黄埔军校求学期间,地图就已经成了他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林彪曾被安排上台分享对惠州战役的看法。那时的他尚未成为经验丰富的将领,第一次面对众多同学和在场老师的注视,紧张得几乎无法开口。
他深吸一口气,随手抓起粉笔,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勾勒出惠州的地形轮廓。地图逐渐成形,林彪的神情也随之轻松,他站在黑板前,流畅地讲述着对这场战役的看法和策略。
林彪一上战场就离不开地图,每到一处,第一件事就是找当地的地图仔细查看。哪怕是他早已熟记于心、反复研究过的地图,也非得亲眼看到才放心。
熟悉地形图,把地图细节牢记于心,才能在战场上掌握主动。战争既充满风险又关系重大,只有清楚了解当地的地形特征,才能准确选择埋伏地点,找到最快捷的撤退路线。
林彪曾多次对身边的助手们说,“住在哪儿我无所谓,但我的房间墙上必须挂上一张地图。”
出乎意料的是,林彪和叶群举办婚礼时,在他们合影的旁边,还挂着一幅地图。
面对众人的玩笑,林彪笑着回应:"不行啊,看不到它我就没法安心休息。"
由于长期与地图为伴,林彪逐渐成了大家口中的“行走地图”。无论走到哪里,即便不查看地图,他也能迅速指出精确的位置和最佳的防御位置。
辽沈战役刚开始时,我军制定的作战方案是攻打长春。但长春城内驻扎着国民党十万重兵,如果硬攻,损失会非常惨重。林彪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改变作战目标,转而进攻锦州。
随后,我军巧妙利用东北地区多变的地形特点,在国民党部队之间灵活机动,始终没让对方摸清我们的行动路线。我们多次设下埋伏,成功击溃敌军,最终在辽沈战役中取得了关键性的胜利。
地图对我来说,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缺。
林彪一生最爱收集各式各样的地图,即便战事结束后,他依然保持着在房间墙上挂地图的习惯。
不少人认为地图是林彪的制胜法宝,这并非没有道理,毕竟林彪确实对地图依赖有加。不过,还有一件众所周知的关键物品,同样是他不可或缺的"秘密武器"。
【不能离开的秘密武器】
“安静点,别出声,别影响林首长的思考。”
在东北的战场上,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一个新兵因为打了胜仗,正想高兴地跟战友们聊几句,却被旁边的人轻轻拉住了。
他刚想说话,就被老战士用眼神制止了。转头望去,只见林彪正斜靠在土坡上,手里拿着个布袋子,一颗接一颗往嘴里送着黄豆。
他盯着眼前的情景,忍不住好奇地问:“首长怎么还随身带着一包黄豆呢?”
老兵一听这话,顿时来了精神:“这事儿咱们都知道,这可不是一般的黄豆,是林首长的法宝。只要他吃上一把,咱们这仗就稳赢。”
新兵脸上顿时露出明白的神色,两眼放光地盯着林彪手中的豆子,急切地盼着这个神奇的东西快点发挥效果。
林彪随身携带的黄豆其实就是市面上常见的炒黄豆,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之所以会养成这个习惯,起因纯属偶然。
1938年的一天清晨,在晋西南的红军根据地,负责守卫的战士们正仔细地巡查着四周。突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蹄声,但因为雾气太浓,他们只能听到声音逐渐靠近,却看不清来者是谁。
战士们一边加强戒备,一边迅速叫来了他们的班长。
班长赶到时,远远望见一个人骑着马朝根据地飞奔而来。随着距离拉近,能清楚看到那人穿着日本兵的黄色大衣,胯下骑的是日本军官专用的那种高大骏马。
班长马上让手下开枪,看到那人果然从马上摔下来,他立刻带着两个人冲过去,想抓个活的。
可是,当他们发现地上躺着的那个人是谁时,顿时慌了神,完全不知所措。
林领导,您快醒醒吧。
班长牢牢握住林彪的手,同时招呼人赶紧把他抬回去。路上,班长一直不停地跟林彪说话,想方设法让他保持清醒。
林彪的警卫员接到消息急忙赶来,这才发现,自从一年前林彪在战场上获得这匹战马后,他常常独自骑马外出散心。那天因为气温骤降,他随手披了件大衣就出门了,没想到竟引来了这场意外。
这场意外给林彪的身体带来了永久性的伤害。自从康复以后,他的消化系统就变得特别脆弱,稍微吃错东西或者受凉,肚子就会疼得厉害。
但在那种环境下,别说讲究营养了,就连吃饱肚子都成了奢望。林彪常常强忍着剧烈的腹痛,坚持在战场上指挥作战。直到几年后,他才从一个农民那里得知了一个缓解的办法。
不妨尝尝炒黄豆,这是我家祖辈传下来的老办法,周围不少人都靠它缓解肚子不舒服。
战事告一段落,林彪又犯了肚子疼的老毛病,他倚着墙站在路旁,脸色煞白。一个老乡认出了这位刚带领红军解放当地的将领,见他这般模样,赶紧上前关切地询问情况。
听说林彪因为身体里的弹片导致行动不便,经常因为吃饭不规律而肚子疼得厉害,马上就想到了这个民间偏方。担心林彪不肯用,还赶紧跑回家抓了一把炒黄豆,亲自送到林彪手里。
这个法子确实管用,炒黄豆在咱们这儿每家每户都常备着,闲来无事就爱嚼上几颗。首长,您真该亲自尝尝,效果不错的。
听了老乡的推荐,林彪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这个土方子。出乎意料的是,炒黄豆还真管用,治好了他的腹痛问题。这下他在打仗时再也不用为肚子疼发愁了。
日子一长,林彪就养成随身带炒黄豆的习惯。每当研究战局时,他总会不自觉地往嘴里丢几颗豆子。说来也怪,吃完黄豆后,他总能迅速拿出下一步的作战方案。
随着这件事逐渐传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林彪吃黄豆就能打胜仗的说法。大家纷纷把黄豆看作林彪的又一样制胜法宝。
一开始只是用来改善肠胃不适的黄豆,渐渐成了林彪随身携带的必备零食。即便新中国成立后,他依然习惯性地揣着一把黄豆,时不时地嚼上几粒。
【过硬的领导才能】
林彪的地图和黄豆之所以被称为他的秘密武器,主要是因为他总能打胜仗。俗话说“打铁要靠自己本事”,这些所谓的秘密武器之所以有效,关键还是因为林彪有出色的指挥能力。正是他过硬的军事才能,才让这些工具发挥了最大作用。
解放战争打响后,为了抢占东北这块工业基础雄厚的重要地区,我党从全国各地选派了大批精英骨干奔赴东北。正是有了这批人才的加入,东北野战军才能在战场上屡战屡胜,所向披靡。
然而,当各个战区的顶尖人才迅速汇聚,彼此间的摩擦和碰撞在所难免。
早在之前,红军许多将领在长期带兵打仗中,都摸索出了自己的作战方法。但中原和山区的战斗方式大不相同,现在一下子全到了地形复杂的东北,大家对这个地方都不熟,讨论作战方案时难免会各执己见。
林彪面临的第一个大难题,就是怎么解决内部的分歧,让新组建的东北军队在战略上达成一致,打造成一支高度团结、能够随机应变的战斗队伍。
为了确保部队行动顺畅,林彪早就下足了功夫。他仔细调查了每个人的当兵背景和打仗经验,按照各自的本事分配合适的任务。在他这儿,不看资历深浅,也不论新兵老兵,谁有真本事谁就上。
林彪始终紧握军队的指挥大权,既防止了手下人因部队调动引发矛盾,又确保了军队能够迅速有效地调配部署。
为防止指挥官失误导致决策错误,林彪规定东北野战军的每位指挥员都要掌握指挥作战和思想动员两套本领,并能够随时轮换岗位,相互监督协助。这种做法有效减少了东北野战军可能出现的战略失误。
林彪在战斗空档时,总爱拉着大家复盘之前的战役。他不怎么聊打赢的仗,反而对败仗特别感兴趣。一场失利,他能反复分析七八次,生怕漏掉任何细节。
过了很长时间,林彪在接受记者访问时,才终于道出了当初这么做的缘由。
要想避免重蹈覆辙,就得在最糟糕的局面里总结经验,把所有隐患都挖出来,一次性彻底处理干净。这样一来,以后即便不小心又出岔子,也能迅速找到应对方案,把影响降到最低。
这些问题涉及多个层面,无法一蹴而就,必须反复推敲、深入探讨。今天发现的难题或许明天就能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也可能明天又会出现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持续研究,直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彻底解决为止。
斯大林曾称赞林彪是"战无不胜的将军",称他为"军事奇才"。但光靠地图和黄豆这两样东西,是没法成为这样的名将的。林彪能有这样的成就,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他自己总结的打仗"六条准则",那都是他在枪林弹雨中,通过一场又一场的战斗,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
地图和黄豆堪称制胜法宝,但最关键的是掌握它们的人,以及他们如何巧妙运用这些工具。